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
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性團隊,2013年由日本建筑師關佳彥Yoshihiko Seki與穐吉彩加Saika Akiyoshi創立,先后在日本東京、中國北京與上海設立辦公室并展開實踐。KiKi的日文發音釋義,是一種判斷審美與價值的敏銳直覺,意味著對各領域事物的精通、造詣和獨到見解。它啟發了KiKi建筑設計事務在創作時的抒情與邏輯——將外界感性經驗與自身知識體系相結合,內化為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,繼而滲透至空間的精神、形態、結構、肌理等亦虛亦實的維度之中。
這所位于深圳的聯排別墅,曾經擁有截然不同的樣貌,時代審美賦予它的歐式風格、繁復堆砌的裝潢樣式,如今儼然不再適用。房子的新主人,是一位極具理性與邏輯性的律師,在經歷了短暫的“過去式”居住體驗后,決定委托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,對別墅進行一次徹底改造,為家人重塑輕松自由的生活環境。
改造前
“厚重”的家,首先需要回歸輕盈,才能裝下三代人的日常,但別墅原始的格局卻并不理想。整棟別墅包含了地下一層、地上四層,左右為鄰的聯排形式,讓它只能從單側得到采光。因此,除了帶有天窗的頂樓之外,室內的大部分區域長時間自然光照不足,而內部的躍層結構,又額外增加了參差不齊的視覺感受。此外,因當地氣候及蚊蟲問題,建筑附帶的幾個小陽臺一度被浪費,這對于喜歡戶外生活的業主一家來說,是件非??上У氖?。
經過思考與探討,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提出“呼吸的房子”這一概念,鎖定“光”、“空氣”、“流動” 三個關鍵詞,將戶外空間盡可能的拉入室內,讓環境相互融合、不斷延展。首先,為了解決采光問題,設計師在樓梯廳上方對應的屋頂新增了兩組天窗。這樣一來,天光穿過錯層的結構間隙,能為每一層補充適量的自然光,樓梯廳也變得更加明亮。
與此同時,別墅的外表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。借助原有的陽臺架構,一種特殊的白色網窗,自下而上將整個立面包裹,陽臺也變成了可以被充分利用的半戶外空間。這種網窗經過防腐防銹處理,細密的孔隙兼具通風與防蚊作用,非常適合在南方城市使用。為了提供良好的觀景效果,每層樓還依據視角的高度,將部分網窗替換為玻璃。改造后的立面,既能保護隱私,也不失通透,至此,整個住宅被扭轉為現代、輕盈的狀態。
室內布局也依照光線、動線最大化原則進行調整。尤其是家人共處頻次最高的一層起居空間,這里與院落相連,具備與戶外直接互動的改造基礎。于是,原有的入戶門挪至貼墻的位置,院落的一部分被劃入半室內區域,變成了現在的茶廳。屋里的大部分非承重墻被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式的餐廚區。雖然院落的面積縮小了,但與戶外有關的空間卻在無形中擴充了兩倍。在全開式折疊門、推拉門、窗紗隔斷的協助下,茶廳、餐廳與廚房均可以直面院落,感受徐徐微風。
位于內側的客廳則相對安靜,設計師利用臺階高差,營造出天然的邊界感,靈活的雙動線,又能與所有功能區串連,方便多位家庭成員同時活動。為了實現更好的采光,玄關墻體的上端拼接了長條玻璃元素,它的出現讓兩個區域的層高達到一致,塑造出更完整的空間感。除了結構上的簡化與統一,室內材料的選擇也注重整體性和呼吸感。微水泥地面、定制藤編懸浮柜、硅藻泥墻面、弧形木格柵天花等,從溫度、觸感、透氣與吸附性出發,帶來自然舒適的居住體驗。
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性團隊,2013年由日本建筑師關佳彥Yoshihiko Seki與穐吉彩加Saika Akiyoshi創立,先后在日本東京、中國北京與上海設立辦公室并展開實踐。KiKi的日文發音釋義,是一種判斷審美與價值的敏銳直覺,意味著對各領域事物的精通、造詣和獨到見解。它啟發了KiKi建筑設計事務在創作時的抒情與邏輯——將外界感性經驗與自身知識體系相結合,內化為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,繼而滲透至空間的精神、形態、結構、肌理等亦虛亦實的維度之中。
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尊重不同文化、個體之間的獨立與融通。善于發覺客體的特質,圍繞不同的意象關聯,見微而知著,將理性架構轉化為空間邏輯,并以盈然的設計語言,完成對項目的特定敘事。當言語與形式被淡化,簡潔純粹的視覺之下,實則暗含了豐富的價值表達。
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的實踐遍及多個國家與城市,項目類型從建筑、室內、造園、裝置到新媒體藝術等均有涉獵,包括文化及公益項目:泉州當代美術館、敦煌莫高藝術學校、天臺山桐柏宮方丈樓;裝置與新媒體藝術:美國波士頓的一個休憩裝置“QUAD”、日本大分縣金鱗湖live演奏上的多媒體藝術“magma:即興音樂小說”;住宅項目:荒野中的房子_安納花園、留白的房子、神奈川土間之家等;辦公與展廳零售項目:光影回響_TW展廳、天同律所辦公空間、皇錦北京國貿店、神奈川空色和菓子店等。
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的作品曾屢受國內外獎項榮譽的肯定,如2016美國波士頓The Quad國際設計競賽最佳獎、2017 JCD Design Award Best100、2019 JCD日本空間設計獎、2022 iF Design Award等。
關佳彥 Yoshihiko Seki
關佳彥,出生于日本神奈川縣,芝浦工業大學建筑學碩士,曾就職于英國倫敦的Studio Bednarski、日本東京的隈研吾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,并擔任日本東京東洋大學講師至今,2013年創立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。從神奈川、東京、倫敦、到北京與上海,多元文化下的生活經歷,使他的思維路徑不斷拓寬,對事物的觀察與理解逐漸深入,這其中所觸發的感悟,被轉譯輸出至不同類別的項目實踐中。
關佳彥獨有的敘事視角隱含于偶然與想象的背后。他以發覺細節見長,尋求每個建筑語境的原點,將情感捕捉與邏輯組合作為原點的延長線,提煉出符合客體特征的概念基調,令設計承載新的節奏序列與空間力量。這種觀念在代表作敦煌莫高藝術學校、荒野中的房子_安納花園、留白的房子、光影回響_TW展廳、神奈川土間之家、空色和菓子店等項目中均有體現,也是其回應時代精神的特定表達。
穐吉彩加 Saika Akiyoshi
穐吉彩加,出生于日本長崎縣,芝浦工業大學建筑學碩士,曾就職于日本東京的堀內秀人都市建筑研究所與日吉坂事務所,2013年創立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。她在美國和日本成長并接受教育,不同國家的旅居生活,帶來多樣化的風俗文化和意識形態,這些經歷的交織與碰撞,成就了其個性中的開放、隨然。她時常站在“旁觀者”的角度看待事物,適度的“距離感”幫助她更加理性、客觀的處理問題,發掘微不可察之處,從而獲得面對設計時的一念靈機。
設計中,穐吉彩加強調前期分析與感知的重要性,傾向于個體在實踐中的即時感受與創意涌動。她相信可觸及的真實體會,大于單一化的視覺呈現。因此習慣借由不同比例的手工模型來構想空間,梳理人、建筑、自然之間的尺度關系;并在發現與更新的過程中,結合項目需求、客戶反饋、場所特性,尋求建造之平衡。此外,她注重體驗感與連續性的營造,通過組織空間的疏密關系,弱化不同場景之間的邊界,表達張弛有度的起承轉合,呈現舒適的、微妙的流動性。建筑之外,她的工作理念與思維不斷交融滲透,于更廣泛、更多元的領域和載體上持續表達。